<small id="ddscj"><dd id="ddscj"></dd></small>

    詢于芻蕘

    來源:      發布時間:2022-04-02 15:15:00

      察民情、聽民聲,為政者自古重視?!对娊?/span>·大雅·板》有云:“先民有言,詢于芻蕘?!逼c蕘,就是割草砍柴的樵夫。古人有這樣的話:凡有疑難要請教割草打柴的人。指施政者應向普通老百姓了解情況,征詢意見,不恥下問。 

      史料記載,西周設有專門的采詩官,在每年的暮春三月或孟秋七月,他們背著竹簡、手搖木鐸,到各地采集民謠,以體察民俗風情、政治得失?!对娊洝分写蟛糠衷姼瓒汲鲇诖?,有的是“怨刺之詩”。據《漢書·藝文志》記載:“古有采詩之官,王者所以觀風俗,知得失,自考正也?!薄洞呵镒髠鳌分休d有“子產不毀鄉?!钡墓适拢亨崌习傩赵卩l校聚會,議論時政。然明主張毀掉,子產不同意,他說“其所善者,吾則行之,其所惡者,吾則改之,是吾師也?!弊赢a重視聽取民聲,及時調整政策,助鄭國強盛了起來。 

      “知屋漏者在宇下,知政失者在草野?!蹦纤螑蹏娙岁懹螢楣賻捉洺粮?,一生憂國愛民。年老后閑居山間,常常跟放??巢竦奶锓蛞袄蟻硗?。有一次,他在路上偶遇一鄉親,彼此暢談一番,頗有感觸、自愧滿懷,遂寫下《識愧》一詩。其中,“至論本求編簡上,忠言乃在里閭間”一句流傳甚廣。意思是:高言至論本以為要從書本上去尋找,哪知道至理忠言卻存在于民間。 

      “欲考吏治,莫若詢諸民言?!睘楣僬咧握趺礃?、有沒有作為、是貪還是廉,身處實踐第一線的百姓感受最真切、看得最清楚、評價也最客觀。明代何良俊在《四友齋叢說》中記載了家鄉松江地區的一種風俗:“凡府縣官一有不善,則里巷中輒有歌謠或對聯,頗能破的?!睍信e例:嘉靖年間,松江府同知是潘仲驂,為官貪;華亭尹是倪光薦,為官廉。老百姓態度鮮明,作聯罵一個夸一個:“松江府同知貪酷,拼得重參;華亭縣知縣清廉,允宜光薦?!?/span> 

      民聲樸實直白,卻能直刺弊病、一針見血。正如魯迅所言:“誠然,老百姓雖然不讀詩書……但能從大概上看,明黑白,辨是非,往往有決非清高通達的士大夫所可幾及之處的?!?/span> 

      詢于芻蕘,就是要“眼睛向下”,“甘當小學生”。深入群眾,聽民聲、察民情、聚民智、解民憂,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。早在1930年,毛澤東就在江西尋烏開展了為期20天的社會調查,與當地各色人等深入交談,了解實情。毛澤東稱他們為“可敬愛的先生”“跟他們學習了很多東西,長進了許多知識,知道了我們的各項政策在農村里究竟實行得好不好”;陜甘寧邊區時期,政府告誡各級干部:要使工作檢查徹底,必須做到群眾能“有啥說啥”。也正是因為讓群眾暢所欲言,針對時弊實行精兵簡政,使邊區經濟得以發展,民生得以改善。 

      “積力之所舉,則無不勝也;眾智之所為,則無不成也?!被鶎邮侵腔鄣摹案坏V”,群眾中間有成千上萬的“諸葛亮”。多沾沾基層的“泥土”,多聽聽“芻蕘”之聲,才能將實際情況把握起來,把分散的智慧集中起來。積聚集體力量,集思廣益做事,就沒有什么是辦不成的。(周愛華 

    責任編輯:吉林省紀委監委網站
    97涩涩在线视频免费

      <small id="ddscj"><dd id="ddscj"></dd></small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