禍福之始,皆有端倪。在事情剛露出一點苗頭時,聰明人能看到它的性質和發展方向;在危險還沒有形成時,聰明人已經提前避開了,是謂“明者遠見于未萌,智者避危于未形”。翻閱史料,我國古代不乏這樣的明智之臣。
《韓非子》記載:商紂王命人為自己做了一雙象牙筷子,大臣箕子因此感到大事不妙?;诱J為,用了象牙筷子,必定不會再使用粗碗,進而就要做“犀玉之杯”了,接下來就是食“旄象豹胎”、著“錦衣九重”、居“高臺廣室”,“稱此以求,則天下不足矣”。這就是典故“象箸之憂”的由來。果不其然,沒過幾年,紂王便建酒池肉林、設炮烙之刑,窮奢極欲,以致身死國滅。
箕子之所以能準確預見到紂王的明日之禍,是因為他從一雙象牙筷子上看到了紂王奢侈腐化的苗頭和趨勢。對箕子的這種遠見之明,韓非子評價:“見微以知萌,見端以知末”。
和“象箸之憂”中的箕子類似,典故“趾高氣昂”中的斗伯比也是“遠見于未萌”的明者?!蹲髠鳌酚涊d:楚國莫敖屈瑕剛打過一個勝仗,又率軍進攻羅國,大夫斗伯比送他出行。在返回的路上,斗伯比對他的車官說:“莫敖必敗,舉趾高,心不固矣?!庇谑撬ヒ姵渫?,建議給莫敖屈瑕增派軍隊。武王沒有同意,后來經過夫人鄧曼勸說,同意增派軍隊去追趕屈瑕的大軍,但沒有追上。屈瑕不聽進諫,到達鄢水岸邊,渡河無序又不設防。到達羅國后,遭到兩面夾擊,楚軍大敗,屈瑕自縊于山谷。
斗伯比從屈瑕“舉趾高”的步態窺見到了他浮躁高傲的心態,戰端未開就已預見到了屈瑕失敗的結局,并向楚王進行了提醒。只是楚王的補救不夠及時,導致斗伯比的先見之明未能奏效。
明者常有憂患意識,通過對微末細節深入分析,“小”中能見“大”,預知事物變化發展的趨勢,然后“思患而預防之”。唐代筆記小說《芝田錄》載:呂元膺任東都留守時,常與門客下棋。見有公文堆積,他就停棋拿筆批閱。門客趁機換子取勝。第二天,呂元膺送他一份厚禮,請他到別處去。大家都不明就里,直到呂元膺彌留之際,才對子侄們道明原委:“門客偷換一子,其實也不值得介意,但反映出此人的心跡可怕?!比缓蟾嬲]子侄,不要敗在這類事上。
《漢書·丙吉傳》記載:宰相丙吉外出,看到老農趕的牛步履蹣跚、氣喘吁吁,馬上停車追問緣由。有人認為牛喘是小事,丙吉則說:“現在還是春天,這牛沒跑多遠便因太熱而喘息,這表示天時節氣不對,怕對農事有妨害?!北忻翡J的洞察力,能從不易察覺、稍縱即逝的細節處捕捉信息,看到“牛喘”而預知“節氣”之變,正是“遠見于未萌”的表現。(周愛華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