<small id="ddscj"><dd id="ddscj"></dd></small>

    居高懷遠志

    來源:      發布時間:2022-05-29 09:39:00

      《韓詩外傳》記載:“孔子游于景山之上,子路、子貢、顏淵從??鬃釉唬骸拥歉弑刭x,小子愿者何?’”登高賦詩是中國文人的傳統。大抵居高望遠,感天地之闊大,心胸激蕩,人的思慮也會放遠,歷史的、人生的感嘆就油然而生,特別是人生之志,往往于此時抒發。 

      建安十二年(207年),為掃除袁紹殘余、平定東北,曹操北上征伐烏桓,并最終取得了勝利。這次勝利鞏固了曹操的后方,讓曹操看到了揮戈南向、統一天下的前景。得勝回師的曹操,途中登上了碣石山,詠出了《觀滄?!?。其詩曰:“東臨碣石,以觀滄海。水何澹澹,山島竦峙。樹木叢生,百草豐茂。秋風蕭瑟,洪波涌起。日月之行,若出其中;星漢燦爛,若出其里。幸甚至哉,歌以詠志?!?/span> 

      躊躇滿志的曹操,登上當年秦皇、漢武也曾登過的碣石,心情像滄海一樣難以平靜,于是將自己的情感融匯到詩歌里,借著大海的形象表現出來。眼前的滄海波濤洶涌、吞吐日月,神奇壯闊,我們可以從中讀出詩人闊大的胸襟、宏偉的抱負。 

      八百多年后的王安石,則用一首小詩表達了一位改革家革陳除弊、無畏艱險的勇氣和自信。詩曰:“飛來山上千尋塔,聞說雞鳴見日升。不畏浮云遮望眼,自緣身在最高層?!?/span> 

      王安石的這首詩叫《登飛來峰》。飛來峰位于杭州,又名靈鷲峰,相傳印度僧人慧理來杭州,看到此峰,驚奇地說:“此乃天竺國靈鷲山之小嶺,不知何以飛來?”此峰因此得名。王安石在浙江鄞縣知縣任滿回江西臨川故里,途經杭州時,寫下此詩。據載,王安石在鄞縣任上即大膽改革,政績斐然,為自己后來的變法積累了相當經驗。彼時的王安石,只有三十歲,正值壯年,心懷匡時壯志,胸有治國良策,登飛來峰,正好一抒胸臆。 

      王安石對實現自己的理想有信心也有準備。他堅定地說:“不畏浮云遮望眼,自緣身在最高層?!薄安晃贰蓖嘎兜氖菍σ磺凶璧K的無畏,“自緣”表現的是對自己的滿滿信心。西漢人常把浮云比喻為奸邪小人,如《新語·慎微篇》:“故邪臣之蔽賢,猶浮云之障日也?!碧瞥娙死畎拙驮l出“總為浮云能蔽日,長安不見使人愁”的感慨。王安石的詩似乎是對李白的詩穿越時空的呼應,所不同的是王安石沒有李白的那份愁。 

      由此又令人想到了八百多年后的譚嗣同。十八歲那年,譚嗣同來到了潼關,登上城樓,寫下四句詩:“終古高云簇此城,秋風吹散馬蹄聲。河流大野猶嫌束,山入潼關不解平?!痹谒难劾?,潼關城蒼茫雄渾、馬矯健自由、河不愿受束縛、山盡全力高聳,而他自己則奮發昂揚、傲岸不羈,要沖決一切羅網。 

      后來,譚嗣同一路朝著自己的理想去,參加了維新變法。變法失敗,他以英勇就義的決絕最后一次表明自己的態度。他身陷囹圄,精神卻已經站到了巍峨昆侖之巔,他在獄中題詩:“望門投止思張儉,忍死須臾待杜根。我自橫刀向天笑,去留肝膽兩昆侖?!?/span> 

      中華民族從不乏仁人志士,他們站在峰頂,使得莽莽山河永存浩然之氣。(蘭林強 

    責任編輯:吉林省紀委監委網站
    97涩涩在线视频免费

      <small id="ddscj"><dd id="ddscj"></dd></small>